
2020年初,当一种未知的呼吸道疾病开始悄然传播时,世界尚未意识到它将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轨迹,随着病毒的扩散,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该如何称呼这场席卷全球的灾难? 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科学标签,更将成为历史书写的坐标、集体记忆的载体,以及未来反思的起点。
命名的科学:从“新型冠状病毒”到“COVID-19”
疫情初期,公众和媒体曾使用“武汉肺炎”“中国病毒”等带有地域标签的称呼,这些名称虽便于传播,却隐含污名化风险,可能助长歧视与对立,世界卫生组织(WHO)敏锐意识到命名的政治与社会意义,于2020年2月11日正式将疾病命名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强调其由2019年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病毒本身命名为“SARS-CoV-2”,既体现其与SARS病毒的遗传关联,又规避了地域指向。
这一命名并非偶然,它遵循了WHO2015年发布的《新型人类传染病命名最佳实践》,明确要求避免使用地理方位、人物、动物或群体名称,科学命名的背后,是对理性、包容与全球协作精神的坚持——病毒无国界,命名亦当时刻提醒人类命运与共。
命名的隐喻:社会语境中的多重面孔
在科学命名之外,疫情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衍生出丰富的隐喻性称呼,西方媒体常称其为“大流行”(The Pandemic),呼应历史上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的集体创伤;意大利人称之为“黑暗时期”,纪念封城期间的孤立与挣扎;日本人用“自肃之春”折射社会规训与集体克制;而在中国民间,它曾是“那年春天”,承载着对生活骤停的复杂记忆。
这些名称如同棱镜,折射出各国应对危机的文化逻辑:有的强调灾难的规模,有的聚焦个体体验,有的隐含对秩序的呼唤,命名由此成为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记录着恐惧、坚韧、迷茫与希望的交织。

命名的争议:政治博弈与身份政治
命名从未脱离政治场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坚持使用“中国病毒”,将科学问题政治化;印度民间曾称其为“殖民地病毒”,暗指全球疫苗分配不公;台湾地区因WHO身份问题对“COVID-19”的翻译产生微妙争议,这些争论揭示:命名权是话语权的延伸,谁掌握了命名,谁就能影响对疫情叙事的主导权。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同一场疫情在不同政治体系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身份标签”: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它常与“战疫”“守护”等词汇绑定;在个人主义语境中,则更多与“自由”“限制”形成张力,命名的选择,本质上是对价值观的宣誓。
命名的遗产:从历史教训到未来启示
回顾历史,1918年流感因西班牙最早报道而被误称为“西班牙流感”,导致该国承受百年污名;而“艾滋病”的命名历经数十年才逐渐摆脱对特定群体的指向,COVID-19的命名虽进步显著,但仍未完全摆脱政治化解读。
这场疫情的名字,终将如“黑死病”“天花”一样,成为史书中的章节标题,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远超医学范畴:命名是文明的尺度,它考验人类在危机中能否坚守理性、拒绝偏见;它提醒我们,面对未知威胁,轻率的标签可能比病毒本身更具破坏性。
当我们未来回望这场被命名为COVID-19的疫情,或许会发现,人类不仅在与病毒抗争,更在与自身的狭隘角力,它的名字,既是对灾难的记载,也是对包容与科学精神的呼唤——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病毒的命名不应与任何国家或民族挂钩,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非彼此。”
在时间的长河中,COVID-19将逐渐褪去鲜活的痛感,化为一个历史术语,但它的名字,会始终提醒后代:面对共同危机,人类曾如何用命名的智慧,尝试在创伤中守护尊严,在混乱中留存理性。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本次疫情叫什么名字和本次疫情叫什么名字来着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