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乐山北部,青衣江畔的夹江县,正以蓬勃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这座素有“蜀纸之乡”美誉的县城,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领域频频发力,成为乐山乃至四川县域经济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千年造纸技艺的数字化重生,到现代农业园的智慧化转型,夹江的新闻热点不仅折射出中国县域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丽画卷。
非遗传承与创新:夹江书画纸的数字化破局
夹江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夹江书画纸的传承与创新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书画纸制作技艺已有千年历史,蔡伦古法传承至今,2023年以来,夹江启动“数字非遗”工程,通过3D建模技术完整记录竹料捞纸、揭纸等72道工序,建立可视化数字档案库,当地纸企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数字水墨纸”,在传统宣纸上植入微传感芯片,可实时记录创作笔触轨迹,这一创新使夹江纸在数字艺术领域开辟了新市场。

在产业升级方面,夹江建成全国首个书画纸电商直播基地,2024年上半年实现网络交易额3.2亿元,同比增长47%,马村乡的石堰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古法造纸村,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不仅能体验古法造纸,还能通过AR技术“穿越”到明代纸坊,这种“非遗+数字+旅游”的模式,使夹江纸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问题。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的夹江路径
夹江的乡村振兴新闻同样令人振奋,在甘江镇金银河村,5000亩“稻菜轮作”示范基地里,无人驾驶旋耕机正在作业,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数据,这种“水稻-蔬菜”轮作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农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2024年,夹江新建高标准农田3.8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位居四川前列。
更值得关注的是,夹江探索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创新模式,在黄土镇茶坊村,“订单农业+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当地生产的泡菜、调味笋等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直供成渝地区商超,2023年,夹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2%,“夹江海椒”“夹江苦笋”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突破30亿元,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升级,正是夹江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文旅融合纵深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夹江的文旅新闻始终充满创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水利工程,而是通过“夜游东风堰”光影秀、堰工文化体验馆等项目,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2024年“五一”期间,夹江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6%,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创历史新高。

更令人惊喜的是,夹江挖掘抗战文化资源,修复抗战时期四川大学校本部旧址,建成抗战教育博物馆;复原“903”红旗水力发电厂旧址,打造三线建设记忆街区,这些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使夹江形成了“非遗造纸+水利遗产+三线记忆”的独特文旅IP,天福观光茶园通过茶艺表演、采茶体验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川渝地区茶旅融合的典范。
绿色发展坚定不移:生态文明的夹江实践
在生态保护方面,夹江新闻同样亮点纷呈,曾经瓷厂林立的夹江,通过“煤改气”工程,关停落后产能陶瓷生产线187条,城区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42%,2023年,夹江在全省率先开展“陶瓷行业碳足迹核算”试点,华兴陶瓷等企业采用光伏发电、余热回收等技术,单条生产线年减碳达1500吨。
更值得称道的是,夹江创新实施“生态补偿+乡村振兴”模式,在马边河流域生态补偿项目中,上游村落通过植树造林获得碳汇收益,下游陶瓷企业购买碳汇抵消排放,形成良性循环,青衣江夹江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重现江面,生物多样性恢复成为夹江生态改善的最好证明。
奋进中的夹江新征程
从一张纸的数字化转型,到一碗茶的跨界融合;从一滴水的千年智慧,到一片瓷的绿色转型,夹江的发展新闻展现了中国县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2024年是夹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的关键之年,这座千年古县正以“纸为媒、茶为韵、堰为魂”的发展思路,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
夹江的故事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植本土文化基因,拥抱数字变革浪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个乐山北部的县城,正以其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着县域现代化发展的夹江样本。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四川乐山夹江新闻和四川乐山夹江新闻网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