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策基调:跨省出行未被禁止,但需谨慎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交通运输部的最新通知,五一期间全国范围内未实施统一的跨省出行禁令,但强调“科学精准防控”,要求各地根据疫情风险动态调整措施,这意味着跨省出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具体执行需遵循目的地和出发地的防疫政策,国家疾控局提醒,公众应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倡导本地游、周边游,降低传播风险。
地方政策差异:提前查询成关键
各省(区、市)对跨省流动的要求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严格管控地区:如吉林、上海等近期有聚集性疫情的地区,可能要求非必要不跨省流动,或对流入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健康监测”。
- 部分限制地区:多数省份要求跨省人员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落实“落地检”和“三天两检”,北京、浙江等地规定,外来人员需提前通过政务平台报备,抵达后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
- 宽松管理地区:低风险省份(如云南、海南等旅游热门地)对跨省游客持欢迎态度,但可能要求出示健康码、行程卡,并配合酒店、景区的限流措施。
建议:计划跨省出行前,务必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或目的地政府官网查询最新防疫政策,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行程受阻。
交通出行:运力充足,防控升级
交通运输部预测,五一期间全国客流较清明假期有所回升,但整体低于去年同期,铁路、民航部门已增加运力,同时加强防控:
- 铁路:部分列车实行“隔座售票”,车站设置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通道。
- 民航:机场需查验核酸证明,航班可能因疫情动态调整,建议购买退改签灵活的机票。
- 公路:省际大巴需遵守跨省管控要求,自驾出行者应提前了解服务区防疫措施。
旅游景点:预约限流成常态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景区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措施,接待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热门景点(如黄山、九寨沟等)需提前1-7天预约,跨省游客可能需额外提供核酸证明,部分室内场馆(如博物馆、剧院)暂不接待外地游客,需提前确认。

专家建议:权衡风险,理性出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五一期间人员流动可能增加疫情扩散风险,建议公众权衡出行必要性:
- 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未完成疫苗接种者尽量就地休假。
- 出行防护:全程佩戴口罩,减少在服务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停留时间。
- 应急准备:随身携带消毒用品和备用药物,提前了解目的地定点医院位置。
替代方案:本地探索亦精彩
若跨省出行受限,不妨挖掘本地资源:
- 城市近郊露营、乡村民宿体验成为新潮流;
- 线上文旅活动(虚拟展览、云剧场)提供多元化选择;
- 家庭聚会、户外运动等同样能舒缓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