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家适时出台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可凝练为“防控10条要求”,这十条要求是应对当前疫情形势的科学指南,是提升防控工作精准性、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理解、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
深刻领会“10条要求”的核心要义:精准与高效
“防控10条要求”并非放松防控,更不是“躺平”,而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其精髓在于“科学精准”,它要求各地各部门在防控工作中,要坚决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突出问题,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环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这十条要求涵盖了疫情监测、风险区域划分与管理、核酸检测策略、隔离方式、社会面正常运转保障、医疗资源建设、疫苗接种、重点场所与人群保护、涉疫安全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系统全面的防控体系。

精准施策,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络
落实“10条要求”,关键在于“精准”二字。
一是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研判。 必须快速、精准地锁定传染源、切断传播链,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结合传统流调方式,提高溯源效率和准确性,科学划定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并根据疫情变化动态调整,做到“快封快解”,避免长期封控影响民众正常生活。
二是精准实施核酸检测与隔离管理。 核酸检测策略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全员核酸,重点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规定进行检测,优化“采、送、检、报”各环节,提高检测效率,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符合特定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采取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收治,释放更多医疗资源用于重症救治。
三是精准保障社会基本运行与服务。 疫情防控不能以中断社会运转为代价,必须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服务、医疗救治通道畅通,确保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擅自停工、停产、停业,切实满足群众就医、就学、出行等基本需求。
夯实基础,提升系统防控能力

“10条要求”不仅是应急之策,更是长远之计,要求我们固本强基,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一是加速推进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 特别是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接种率,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要加大组织动员和宣传力度,提供便利化服务,确保应接尽接。
二是加强医疗资源储备与建设,兜住医疗救治底线。 加快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与储备,配足配齐医疗力量和药品物资,完善分级诊疗方案,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三是强化重点场所与人群防护。 对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场所,要落实严格的内部管理措施,防范输入性风险,加强对医务人员、基层防疫人员、保供人员等一线工作者的关心关爱与健康监测。
压实责任,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再好的政策,不落实也是一纸空文,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自行其是、层层加码,要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凝聚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合力,要坚决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防控10条要求”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应对复杂疫情的科学武器,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成为这些要求的理解者、支持者和践行者,只有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落实“10条要求”,我们才能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筑牢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迎来更加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明天。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防控10条要求和防控十条措施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