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的一个寒冷早晨,美国华盛顿州斯诺霍米什县的一位35岁男子因轻微咳嗽和发热前往急诊室,他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零号病人”——至少在官方记录中如此,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患者,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一颗石子,激起了改变全球命运的涟漪。
这位患者的故事始于一场跨国旅行,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他于2019年12月下旬前往中国武汉探亲,当时武汉已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但信息有限且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警觉,2020年1月15日,他返回美国时没有任何症状,直到1月19日才开始感到不适,他立即联系了初级保健医生,详细说明了旅行史和症状,医生敏锐地意识到潜在风险,建议他前往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
在医院里,医护人员采取了严格的防护措施,当鼻咽拭子样本被送往美国疾控中心亚特兰大实验室时,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1月20日,检测结果确认: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正式确诊。
这一确诊消息在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内部引发了巨大震动,华盛顿州卫生部、斯诺霍米什县卫生局与CDC立即启动了紧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迅速行动,追踪患者返美后的所有密切接触者——从机场海关人员到家人朋友,共计43人被纳入医学观察,幸运的是,由于患者发病后迅速自我隔离,加上卫生部门的快速响应,首轮密切接触者中无人感染。
这位“首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并不轻松,确诊后,他的病情曾一度恶化,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不得不住院接受输氧治疗,在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的隔离病房里,他接受了实验性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对他的生命体征进行全天候监测,在治疗过程中,他不仅承受着身体的痛苦,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首例患者”,他担心自己会成为传播源,也担忧可能面临的社会歧视。
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2月3日,他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符合出院标准,当他走出医院时,面对的已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媒体长枪短炮的围堵,公共卫生系统的全面动员,以及开始对新冠疫情有所警觉的公众。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这位患者的病例提供了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关键信息,他的旅行史揭示了病毒的国际传播路径;他的症状谱系——发热、干咳、乏力,但没有当时认为典型的呼吸困难——扩展了对新冠肺炎临床表现的认识;他的传染模式——发病后传播风险最高,但潜伏期也可能传播——为后续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全球首例”的叙事逐渐复杂化,2020年3月,美国CDC对此前保留的献血样本进行回顾性检测,发现2019年12月中旬在加利福尼亚州采集的样本中已有新冠病毒抗体,这暗示病毒可能早在官方确认首例前就已在美国传播,意大利米兰的研究团队也在2019年12月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病毒RNA,这些发现不仅挑战了关于疫情起源的简单叙事,也揭示了全球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盲点。
回望这位“全球首例新冠患者”的经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疾病故事,更是全球疫情时代的开端,他的病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优势与短板——快速识别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与跨境协作的障碍;科学应对的理性与政治化疫情的危险。

当新冠疫情已从“大流行”转为“地方性流行”,我们不应忘记这位首例患者的故事,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在高度全球化的21世纪,任何一个地方的疫情都可能迅速演变为全球危机;也提醒我们,面对未知病原体,透明度、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这位患者出院后曾通过卫生部门发表简短声明:“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也希望人们能以同情心对待感染者。”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在全球累计确诊超过7亿例,死亡超过600万人的今天,回望那个被视为起点的病例,我们更应思考:人类世界从这场疫情中学到了什么?当下一次 pandemic 来临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全球首例新冠患者和全球首例新冠患者是谁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