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已历经多轮感染高峰和疫苗接种浪潮,随着病毒变异和人群免疫水平的提升,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人体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新冠抗体会一直存在吗?这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影响着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抗体的本质、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科学研究的证据入手,展开一场关于免疫持久性的深入探讨。
抗体的产生与作用:免疫系统的“先锋部队”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为应对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当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时,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会触发免疫反应,B细胞作为抗体的生产者,迅速被激活并分化为浆细胞,大量分泌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像“精准导弹”一样,识别并中和病毒,阻止其侵入细胞,部分B细胞会转化为记忆B细胞,长期潜伏在体内,以备未来再次遭遇相同病原体时快速反应。
在新冠感染或疫苗接种后的初期,抗体水平通常会急剧上升,达到峰值,研究显示,mRNA疫苗在接种后两周内可诱导高水平的IgG和IgM抗体,这种高峰并非永恒,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这是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机制,旨在避免过度反应导致的资源浪费。
抗体的持久性: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科学证据表明,新冠抗体不会“一直存在”,但其存续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感染严重程度、疫苗接种情况、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等。
-
感染后的抗体存续:轻度或无症状感染者,抗体可能在3-6个月内显著下降;而重症患者因免疫反应更强,抗体存续时间可能延长至8-12个月,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追踪了新冠康复者,发现约90%的人在感染后一年内仍可检测到抗体,但水平已大幅降低。
-
疫苗接种的影响:疫苗能有效增强抗体持久性,接种两剂mRNA疫苗(如辉瑞或莫德纳)后,抗体可维持较高水平至少6个月,加强针则能进一步延长保护期,抗体滴度(浓度)会随时间递减,这也是推荐定期接种加强针的原因之一。
-
变异株的挑战: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出现,加剧了抗体持久性的不确定性,由于病毒变异可能逃逸现有抗体,即使体内有抗体,也可能无法完全预防感染,但通常能降低重症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抗体检测中的“阳性”并不等同于终身免疫,商业抗体测试主要检测针对病毒核衣壳蛋白或刺突蛋白的抗体,但这些抗体的消失不代表免疫保护完全丧失。
超越抗体:免疫记忆的“幕后英雄”
抗体仅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更关键的是,免疫系统拥有“记忆”能力,由记忆B细胞和T细胞承担,即使抗体水平下降至无法检测,这些细胞仍能在体内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当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活化,在数天内产生大量抗体;而T细胞则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防止病毒复制。
研究表明,新冠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记忆B细胞和T细胞可长期存在,一项针对SARS康复者(2003年疫情)的追踪发现,部分人在17年后仍能检测到特异性T细胞,这提示,新冠免疫记忆可能同样持久,但具体时长需更多数据验证。

现实意义:抗体衰减与公共卫生策略
抗体不会一直存在,但这不意味着保护完全消失,它的衰减反映了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在非疫情流行期,维持高水平抗体并非必要;而当病毒卷土重来时,免疫记忆可被快速激活,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我们会看到“突破性感染”(已免疫者再次感染),但重症率显著降低。
对个人而言,定期检测抗体意义有限,因为低抗体水平不代表无保护,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体免疫力,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对社会而言,抗体研究为疫苗策略提供了依据——加强针的间隔时间、广谱疫苗的研发,均需考虑免疫持久性数据。

一场与病毒进化的持久博弈
新冠抗体不会永恒存在,但免疫记忆赋予了人体长期的防御潜力,在这场与病毒变异的赛跑中,抗体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的细胞免疫才是真正的“持久战力量”,随着病毒与人类共存的常态化,我们或许需像对待流感一样,通过定期更新疫苗来应对变异,科学仍在探索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免疫系统这部精密的“机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韧性。
正如美国免疫学家安东尼·福奇所言:“免疫系统不是开关,而是一个交响乐团。”抗体的起伏仅是乐章的一部分,而整场演出将持续至生命终结。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新冠抗体会一直存在吗?和新冠抗体会一直存在吗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