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边陲,壮丽的阿拉套山脚下,有一片被誉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丽土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里,草原与雪山相映,湖泊与荒漠共存,生活着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民族同胞,当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全球,这片祥和土地的安宁,由一座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与“战斗堡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疫情防控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倾力守护,它不仅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枢神经,更是凝聚全州力量、传递信心与温暖的坚强核心。
中枢构建:科学决策的“最强大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博州党委、政府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州主要领导挂帅,涵盖卫健、疾控、公安、交通、宣传、工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州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这里,不是简单的会议室集合,而是一个集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科学决策、高效调度、督导落实于一体的现代化指挥体系。
指挥中心实行集中办公、24小时值班、每日会商等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无阻,指令上传下达及时准确,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全国及周边地区的疫情动态、本州核酸检测数据、流调溯源进展、物资储备情况、交通卡点监控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海量数据,专家团队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评估风险,为指挥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全域核酸检测方案的制定,到重点区域管控范围的划定;从隔离房源、医疗资源的统筹调配,到生活物资保障供应链的畅通;从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到口岸疫情防控策略的优化……每一个指令的发出,都凝聚着指挥中心成员日夜不休的智慧与汗水,确保了博州疫情防控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精准防控:织密扎牢“三道防线”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拥有国家级口岸——阿拉山口口岸,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外防输入压力巨大,指挥中心始终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科学精准地织密扎牢“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严守口岸国门。 针对阿拉山口口岸货物通关量大、跨境人员往来频繁的特点,指挥中心牵头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口岸疫情防控方案,实行“客停货通”政策,对入境货物、车辆、集装箱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杀和核酸采样检测;对口岸作业人员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高频次核酸检测、全程疫苗接种,构筑起坚实的口岸防疫屏障,确保了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安全畅通,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博州贡献。
第二道防线:扎紧交通要道。 在全州各交通枢纽、州际交界处科学设置防疫检查点,运用大数据、健康码、行程卡等技术手段,对入(返)州人员进行精准筛查和分类管理,既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又保障了必要的人员物资有序流动,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第三道防线:夯实社区基础。 指挥中心将防控力量向基层下沉,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挥社区(村队)干部、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好人员摸排、健康监测、环境消杀、防疫宣传、生活服务等工作,一旦发生本土疫情,流调溯源专班迅速响应,以最快速度锁定密接、次密接人员,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高效组织核酸筛查,迅速切断传播链条,这种“快、准、严”的处置能力,多次成功将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

凝聚合力:全民参与的“铜墙铁壁”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指挥中心不仅是命令的发出者,更是信心的传递者和力量的凝聚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公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谣言,有效引导了社会预期,稳定了民众情绪。
在指挥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不辞辛劳、日夜坚守;公安干警闻令而动、护航平安;保供企业加班加点、保障民生;各族群众自觉佩戴口罩、配合核酸检测、遵守防疫规定……一幅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壮丽画卷在博尔塔拉草原徐徐展开,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在疫情中转化为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力量。
守护安宁,迈向未来
回首过往的抗疫历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疫情防控指挥中心以其科学的指挥体系、精准的防控策略、高效的执行能力、深厚的为民情怀,成功经受住了多次疫情冲击的考验,有效守护了全州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大局。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但指挥中心并未松懈,它正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机制,平战结合,致力于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座草原明珠的坚强守护者,将继续以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在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守护着万家灯火,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疫情防控电话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