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艾草的清香再次弥漫街头,粽叶的翠绿点缀市井,这个传承两千余年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屈原的追思、对健康的祈愿,更寄托着无数游子归家团圆的殷切期盼,当现代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在春节、清明、五一、国庆已实施高速公路免费的今天,端午节是否也应加入免费行列,为归心似箭的人们卸下路途的经济负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穿越时空,理解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坐标,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其文化内涵却有着鲜明的双重性——它既是“悲壮”的,源于对屈原投江的缅怀;又是“欢快”的,体现于龙舟竞渡的激昂;既是“神圣”的,通过祭祀仪式表达敬意;又是“世俗”的,借助粽香艾叶传递生活情趣,这种多元一体的特质,使端午节超越了单纯的时间节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认同和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
从历史维度看,端午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夏至节令,后与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传说相互交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至唐宋已成为全民参与的重大节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世界认同,在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前,任何关于其“重要性”的质疑都显得苍白。
将目光转向现实,当前我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始于2012年,涵盖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时段,这一政策设计的初衷十分明确:通过降低出行成本,刺激消费、促进旅游、惠及民生,据统计,免费政策实施期间,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平均增长20%-30%,带动相关消费增长超过15%,这种“集中式”的免费浪潮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痛点——交通拥堵呈“井喷”之势,服务区人满为患,交通事故风险显著增加,有车主调侃:“省下的过路费,还不够多耗的油钱和耽误的时间。”
在此背景下,端午节是否应纳入免费行列,形成了观点鲜明的正反双方。
支持者认为,端午节免费合情合理,从文化地位看,端午节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理应享受与清明、中秋同等的政策待遇,这是对传统文化尊重的具体体现,从民生需求看,三天的假期足够许多人完成一次归家之旅,免费政策将切实减轻民众负担——以北京至济南为例,单程过路费约200元,往返即可节省400元,对普通家庭而言并非小数,从经济效应看,端午时节气候宜人,适逢夏季旅游起步期,免费政策有望激活短途旅游市场,为受疫情影响的服务业注入复苏动力。
反对者则担忧,端午节免费可能弊大于利,最直接的顾虑是加剧交通压力,目前四大节假日免费已让路网不堪重负,若再加入端午节,将进一步放大“堵车效应”,降低出行体验,集中出行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端午期间正值夏季高温多雨,事故风险本就高于春秋季节,更深远地看,无限扩大免费范围将冲击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依赖贷款融资,通行费收入是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全国公路债务余额已超7万亿元,盲目扩大免费或将加剧债务风险。
跳出简单的“免”与“不免”的二元对立,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更为精细化的解决方案,可否考虑分区域、分时段实施差异化免费政策?在客流量相对较小的中西部地区全面免费,在东部拥堵热点区域则维持收费,通过价格杠杆引导错峰出行,或者,将免费待遇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环保出行等政策挂钩,既缓解拥堵,又促进绿色转型,再进一步,与其聚焦于“免过路费”这一单一手段,不如构建多元化的节日福利体系——增加节假日铁路运力、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企业安排弹性假期,从多维度降低民众的节日出行成本。

端午节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凝聚,当我们讨论是否该为端午回家之路“免单”时,本质上是在探寻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政策制定需要在文化尊重、民生关怀与经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或许,比单纯免除几十元过路费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这个艾叶飘香的时节,真正静下心来,陪伴家人包一串粽子,听长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孩子感受龙舟竞渡的激情——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文化体验与亲情时刻,才是端午节最珍贵的馈赠。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再长,缠不住童年,无论政策如何变迁,端午永恒的魅力,始终在于那根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无形丝线,在于那份超越物质代价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依。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端午节要免过路费不和端午节免过路费不2025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