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印度疫情以骇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头条:医院人满为患、氧气短缺、火葬场昼夜不息……在这场人道主义危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多次发声,从科学角度剖析印度疫情的深层原因,并呼吁国际社会协同应对,她的观点不仅揭示了疫情失控的教训,更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出了深刻警示。
印度疫情失控:多因素叠加的“完美风暴”
李兰娟在分析印度疫情时指出,病毒变异、防控松懈和医疗资源挤兑是导致灾难性爆发的核心因素,德尔塔毒株的出现与扩散成为疫情“加速器”,这种变异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与免疫逃逸能力,在人口密集、卫生条件有限的印度迅速传播,李兰娟强调:“病毒无国界,变异是自然规律,但缺乏科学防控的群体聚集为变异提供了温床。”
印度政府在疫情初期过早放松管控,大型宗教活动和政治集会频繁举行,民众防护意识薄弱,导致防控链条出现致命漏洞,李兰娟认为,这反映出部分国家在“抗疫疲劳”中忽视了长期风险,提醒各国“须以动态清零策略应对不确定性”。
印度医疗系统的脆弱性在危机中暴露无遗,李兰娟指出,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基层医疗网络缺失、应急物资储备匮乏,使得疫情冲击下系统迅速崩溃,她呼吁各国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调配能力,“预防永远比补救更有效”。
全球协作:科学防疫与疫苗公平的迫切性
面对印度疫情的国际影响,李兰娟多次强调全球协作的重要性,她表示,病毒传播不分国界,一国失守可能引发全球风险,德尔塔毒株从印度扩散至百余国家,再次证明“孤岛式防疫”不可行。
在疫苗分配问题上,李兰娟直言“疫苗民族主义”将延长疫情周期,她引用数据称,2021年全球疫苗分配极度不均,高收入国家接种率远超低收入国家,而印度作为疫苗生产大国却因国内危机导致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紧张,她倡议国际社会仿效中国“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的参与模式,通过技术共享与产能合作提升疫苗可及性。
李兰娟肯定了中国的援助行动,疫情期间,中国向印度提供了制氧机、呼吸机等紧急物资,并承诺支持疫苗生产,她表示:“人类命运与共,抗疫需超越政治分歧。”
中国经验的启示:从“战时机制”到“长效机制”
李兰娟结合中国抗疫经验,提出构建常态化防疫体系的建议,她认为,中国实施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和大数据溯源技术,有效阻断了疫情扩散,杭州的“健康码”系统和分区分级管控模式,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
她也警示需警惕“防控麻木”,随着疫苗接种推进,部分国家倾向于将新冠视为“普通流感”,但李兰娟指出,奥密克戎等新变种的出现说明疫情远未结束,“科学防控需动态调整,不可固守旧策”。
对于未来,她建议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完善传染病直报系统、建立物资储备库,并将抗疫经验融入城市治理框架。“疫情暴露的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人类与病毒的持久战:反思与前行
李兰娟对印度疫情的评论,超越了单一事件本身,引发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深层反思,她指出,WHO等国际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国家间信任缺失、公共卫生政策受政治干扰等问题,削弱了全球应对能力。
她呼吁建立更高效的疫情预警机制和跨国科研平台,推动病原体数据共享与药物研发合作。“下一次大流行可能已在路上,唯有团结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在个人层面,李兰娟建议公众坚持科学防护、接种疫苗、杜绝信息偏见,她特别批评了疫情期间的谣言传播:“恐慌比病毒更可怕,信任科学是战胜疫情的心理疫苗。”
李兰娟对印度疫情的解读,既是专家视角的理性分析,亦蕴含对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她的言论提醒世界:疫情并非偶然灾难,而是对全球治理、社会韧性和科学精神的严峻考验,在病毒与人类的博弈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共筑“健康丝绸之路”,方能在危机中寻得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