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那条来自“疾控中心”的短信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健康码——依然是那抹熟悉的、令人安心的绿色,可短信中的文字却让人心头一紧:“您可能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直接或间接接触,请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并向社区报告...”
这或许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绿码犹在,生活如常,但一条突如其来的短信,却能在瞬间将人拉入一种微妙的不安中,我们仿佛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一边是凭借绿码构筑的日常秩序,另一边是这条短信所暗示的潜在风险,而这场与“疾控中心”的无声对话,不仅关乎公共卫生,更映照出我们在这个特殊时代的生存状态。
绿码:数字时代的通行证
曾几何时,这抹绿色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静静地躺在手机里,是通勤的凭证,是进入公共场所的钥匙,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数字通行证,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言:“当代生活已成为符号的运作。”绿码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时代符号——它用最简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健康信息转化为可即时验证的视觉信号。
我们习惯了在入口处亮出绿码,就像出示身份证般自然,它给予我们某种确定性的幻觉,仿佛这一小片绿色就能将我们与不确定的外部世界隔开,商场保安快速扫过的那一眼,地铁闸机口的“嘀”声,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性动作,不断强化着这抹绿色所带来的安全感。
短信:不确定性的微光
然而疾控中心的短信,却在这片确定的绿色上投下一道不确定的阴影,它不改变码的颜色,却改变着人心的颜色,短信语言通常简洁、克制,甚至有些模糊,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最令人困扰。
它是警告还是提醒?是例行公事还是紧急预警?我们需要立即自我隔离,还是仅需提高警惕?短信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留下大片的理解空白,这种模糊性让我们瞬间从被绿码保护的“安全群体”中抽离,成为需要特别关注的“潜在风险个体”,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现代风险的特征之一便是“非感知性”——它们超出了人类直接感知的能力范围,必须依赖专家系统和技术手段来识别,这条短信正是如此,它告诉我们,有些风险是绿码也无法完全捕捉的。
在两个世界之间
收到短信后的那段时光最为微妙,绿码依然有效,法律上你仍是“安全”的;但心理上,那条短信已在你与世界之间划下一道无形的界线,你会不自觉地回想过去几天的行程,试图找出那个可能的“危险时刻”;与他人的日常互动也开始蒙上一层疑虑的色彩。
这种状态令人想起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说的“阈限状态”——既不属于前一个安全状态,也未进入下一个明确阶段,你是自由的,却又自我设限;生活继续,却带着一种 heightened 的警觉,这种悬置状态恰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普遍心理: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在安全与风险之间,在个人自由与公共责任之间的永恒摇摆。
信任与怀疑的辩证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开始反思与公共卫生系统的关系,我们信任绿码系统吗?信任疾控中心的信息吗?这种信任不是绝对的,而是充满辩证的,我们知道这些系统是为公共健康而设计;我们也意识到任何系统都存在误差和局限。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提出“信任机制”的概念,指出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得不信任那些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专家系统,绿码和疾控短信正是这样的系统——我们使用它们,依赖它们,却很少知道背后的具体算法和决策流程,这种必要的信任与合理的怀疑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我们与这些健康管理系统关系的核心。
共有的脆弱与联结

有趣的是,这种经历虽然个人化,却也是一种集体体验,在社交媒体上,无数人分享着收到类似短信后的心路历程;同事朋友间,也会互相询问应对经验,个人的不安在集体的共鸣中得到缓解,个体的困惑在共同的探讨中寻得答案。
这提醒我们,尽管疫情中的许多体验是孤立和疏离的,但我们依然通过这些微妙的联系构成共同体,每一条这样的短信,每一次对绿码的检查,都是我们共同面对这个不确定时代的见证,法国哲学家南希所说的“共在”概念,在这种情境下显得尤为贴切——我们本质上是相互联系、共同暴露在风险中的存在。
我的绿码依然鲜亮,而那条短信已成为手机里的一条普通记录,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寻求确定性的符号——绿码是其中之一,但生活本身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绿即红的;它充满了模糊的灰色地带,正如那条不改变码色却改变心境的短信。
也许,真正的韧性不在于寻找绝对的安全,而在于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不在于恐惧可能的风险,而在于在警惕中继续生活,绿码与疾控短信之间的那道缝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安全与风险之间,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在恐惧与希望之间,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每一步,带着必要的谨慎,也带着继续前行的勇气。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绿码收到疾控中心短信和绿码收到疾控中心短信是真的吗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