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东北部的广袤土地上,镶嵌着一颗松花江畔的璀璨明珠——舒兰市,这座由吉林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壮美的山川、丰饶的物产、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生机融为一体,向世人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地理风貌与自然环境
舒兰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北纬43°51′至44°38′,东经126°24′至127°45′之间,东与蛟河市接壤,西与九台区、榆树市隔江相望,南与吉林市龙潭区、经开区毗邻,北与黑龙江省五常市交界,是吉林市的北大门,也是连接吉黑两省的重要节点,全市总面积约4557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0个镇、5个乡,生活着汉、满、朝鲜、回等多个民族,构成了多元而和谐的社会图景。
舒兰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整体格局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东部和南部为连绵起伏的张广才岭山区,森林茂密,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木资源基地;中部是低山丘陵区,适宜多种经营;西部和北部则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闻名遐迩的“粮食产区”,境内最高峰大秃顶子山,巍峨耸立,登顶可俯瞰群山竞秀,舒兰水系发达,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卡岔河、细鳞河、霍伦河等蜿蜒流淌,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构成了秀美的水乡风光,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温暖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冰雪资源丰富。
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
“舒兰”这一地名,源自满语,意为“果实”、“梨子”,形象地反映了此地历史上物产的丰饶,舒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虞夏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耕织,清初,此地为皇家封禁的“贡山”、“贡江”,专为朝廷提供特产,光绪年间开始招垦设治,宣统元年(1909年)正式设立舒兰县,标志着其建制的开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舒兰撤县设市,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
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舒兰独特的文化,这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满族语言、习俗、萨满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留存,由于历史上山东、河北等地移民的涌入,形成了兼具关东特色与中原风情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如东北大鼓、二人转等在此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红色文化也是舒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资源禀赋与经济特色
舒兰是吉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舒兰大米,因其晶莹剔透、口感醇香、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国,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袤的“二分田”上,不仅盛产优质水稻,还出产玉米、大豆等作物。 除了农业,舒兰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褐煤储量巨大,为吉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历史上曾有“煤城”之称,林业资源方面,茂密的森林不仅提供了木材,还孕育了人参、灵芝、林蛙油(哈士蟆油)等珍贵的林特产品,其中舒兰林蛙油更是驰名中外的滋补佳品。
近年来,舒兰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农业基础、优化能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健康、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依托优质的稻米资源,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利用丰富的药材和生态资源,培育医药和保健品产业;凭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冰雪旅游品牌。

生态旅游与发展前景
舒兰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东部山区拥有大秃顶子山森林公园、鹭岛森林公园等自然景区,是登山、探险、避暑的理想之地,凤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史悠久,香火鼎盛,是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点,冬季,这里银装素裹,可开展滑雪、赏冰灯等冰雪活动,乡村田园风光同样迷人,春季的稻田如镜,秋季的稻浪金黄,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面向未来,舒兰市正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文明兴市”的发展思路,它正努力将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舒兰市不仅是一座物产丰饶的“粮仓”和“林海”,更是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着自然的秀美,跃动着时代的脉搏,这颗松花江畔的明珠,正以其日益璀璨的光芒,在吉林大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吉林舒兰市简介和吉林省舒兰市简介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