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秋,当微风拂过太行山麓,山西晋城这座以煤炭和古堡闻名的城市,正迎来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晋城市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本土阳性病例,随即拉响了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警报,这座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城市,瞬间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疫情防控的焦点之一。
疫情发现与应急响应:以快制快的“晋城速度”
9月初,晋城市城区在重点人群筛查中检测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流调溯源显示,疫情与省外输入关联,但已在局部形成社区传播链,晋城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划定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对相关区域实施封控管理,并开展全域多轮核酸检测,在24小时内,全市设置超500个采样点,调集3000余名医护人员,完成了首轮全员筛查,这种“以快制快”的响应,体现了晋城在两年多抗疫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成为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
防控措施与民生保障:精准施策中的温度
晋城的防控政策兼具力度与温度,对封控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对管控区严格限制聚集;建立生活物资保障专班,通过“线上下单+社区配送”模式,确保米面油、蔬菜、药品等必需品供应,尤其针对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一位社区志愿者感叹:“我们不仅是防疫员,还是心理疏导员和快递员。”这种精细化治理,折射出晋城在应急管理中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
科技赋能与基层力量:智慧城市的抗疫实践
晋城在此次疫情中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健康码系统实时更新风险区域,核酸检测数据平台实现“采、送、检、报”全流程追踪,无人机在高风险区进行空中巡查与消杀,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层网格化管理——全市划分的1.2万个网格单元成为疫情防控的“神经末梢”,网格员通过微信群、电话走访等方式,完成信息排查、政策宣传和心理疏导,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让抗疫既有“精度”又不失“温度”。
经济社会的韧性:短期阵痛与长期信心
作为山西省东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晋城在疫情下面临经济压力,煤炭、铸造、旅游等产业短期受挫,但当地政府通过“一企一策”帮扶机制,保障重点企业闭环生产,同时推出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晋城近年转型发展的康养、文旅产业虽暂遇挑战,但线上“云旅游”、非遗直播等新业态悄然兴起,一位当地企业家表示:“疫情是考验,但晋城人的韧性和创新精神不会被打垮。”
反思与启示:从晋城看中小城市抗疫之路
晋城疫情虽为局部突发,却为全国中小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一,必须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加强交通枢纽、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检验;
其二,公共卫生体系需持续补短板,晋城在此次疫情中快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凸显了平战结合的重要性;
其三,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是抗疫基石,晋城的网格化管理经验值得推广;
其四,在常态化防控中需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避免“一刀切”政策。

在挑战中凝聚的晋城精神
今日的晋城,街道虽暂别喧嚣,但城中灯火依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社区工作者彻夜值守,普通市民有序配合——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守护之战,正如一位晋城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所写:“太行山挡得住风雨,也挡得住病毒!”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正以它的坚韧与智慧,在疫情大考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答卷,而晋城的实践也再次证明:只要科学防控、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无法撼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