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江苏省睢宁县这座素有“江淮明珠”美誉的小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从冬末到春深,睢宁的每一天都交织着紧张、坚韧与希望,回望那段特殊时期,既有防控措施的迅速落实,也有平凡人的不凡担当,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迅速响应:织密基层防控网络
2020年1月下旬,随着全国疫情升级,睢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封闭式管理、交通卡口排查、公共场所消毒等措施全面铺开,社区工作者和村干部化身“守门人”,通过“网格化+铁脚板”模式,逐户排查返乡人员,确保不漏一人,农村大喇叭循环播放方言版防疫知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普及科学防护,睢宁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救治机构,迅速改造发热门诊,组建医疗突击队,以“白衣为甲”的姿态直面风险。

经济民生的双重挑战
疫情对睢宁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健康领域,作为农业大县,春季农产品销售一度受阻,本地特色的西瓜、山羊等产业面临滞销困境,县政府紧急搭建“线上+线下”助农平台,党员干部带头直播带货,一周内助销果蔬超百吨,工业企业则在“复工复产”与“防疫安全”间寻找平衡,开发区推行“一企一策”帮扶机制,通过包车接返工人、协调防疫物资等方式,推动经济齿轮重新转动。
微光成炬:凡人善举暖睢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诠释了“众志成城”,八旬老党员王大爷捐出毕生积蓄3万元,留言“国家有难,我得尽份心”;90后护士李娟瞒着家人驰援武汉,在方舱医院写下“睢宁姑娘不退缩”的誓言;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还有那些匿名捐赠口罩的市民、主动为隔离居民送菜的邻居……这些碎片化的温暖,拼接成睢宁最动人的精神图景。

科技赋能与长效反思
睢宁在抗疫中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健康码推广初期,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学校开设“云课堂”,教师连夜学习直播软件;大数据平台对流动人口进行智能追踪,这些尝试不仅缓解了当下压力,也为后续智慧城市建设埋下伏笔,经历疫情洗礼,睢宁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次年即启动县乡村三级医疗设施升级计划,并建立常态化物资储备制度。
在记忆与希望之间
2020年的睢宁抗疫,是一曲由勇气、智慧与温情谱写的交响诗,它记录了一座小城在时代巨浪中的坚韧身姿,也见证了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磅礴力量,如今回望,那些日夜坚守的身影、口罩下的笑容、消毒水味道的空气,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这份记忆,正不断提醒我们:严冬终会过去,唯有同心同行,才能让每一个“都通向更安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