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辽宁省突发本土疫情引发全国关注,据辽宁省卫生健康委通报,1月5日0时至24时,全省新增5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沈阳市2例、大连市3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这5例病例的发现,折射出当时辽宁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与挑战,以下从病例分布、传播链条、防控响应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病例来源与分布特征
新增的5例确诊病例集中分布于沈阳、大连两大中心城市,具体来源如下:
- 沈阳病例(2例):均与沈阳谱康医院院内感染关联,其中1例为该院住院患者家属,另1例为密切接触者在隔离期间确诊,表明沈阳疫情仍处于“医院感染扩散”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沈阳本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尹某某)曾多次前往谱康医院,导致该院成为核心传播点。
- 大连病例(3例):均来自金普新区,属凯洋世界海鲜公司相关聚集性疫情的延续,其中2例为封闭管控区域内的重点人群筛查发现,1例为隔离期间转为确诊,反映大连疫情呈现“局部聚集、持续散发”特点。
传播链条与溯源进展
-
沈阳疫情溯源
沈阳市疾控中心通过流调与基因测序确认,本轮疫情病毒与2020年12月大连疫情毒株高度同源,均属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初步判断病毒可能经大连输入沈阳,并通过谱康医院等场所扩散,值得注意的是,沈阳首例确诊病例尹某某曾于2020年12月21日前往沈阳谱康医院就诊,其后该院多名医患及家属感染,形成“一人影响一院,一院波及全城”的传播链。 -
大连疫情溯源
大连市卫健委通报显示,金普新区疫情源头为俄罗斯籍货轮上的新冠病毒污染环境(如冷链货物),通过港口工作人员传入社区,凯洋世界海鲜公司成为核心暴发点,后续通过家庭聚集、社区活动进一步扩散,1月5日新增的3例病例均属同一传播链的末端感染,表明大连经过多轮全员核酸筛查后,疫情已进入扫尾阶段。
防控响应与措施升级
针对新增病例,辽宁两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 沈阳管控措施
- 对谱康医院实行封闭管理,全院医患及家属均被集中隔离。
- 划定于洪区北陵街道宏达社区、华润橡树湾二期为中风险地区,实施全员核酸检测。
- 全市中小学提前停课,地铁、公交限流,公共场所执行“扫码+测温”准入。
- 大连应对策略
- 对金普新区五个街道实行“全域封闭”,人员车辆非必要不进出。
- 开展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重点筛查冷链行业从业人员。
- 暂停举办大型活动,商场、餐馆执行50%限流,严防聚集性风险。
疫情背后的警示与反思
-
医疗机构防控漏洞
沈阳谱康医院疫情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不规范、住院区管理松散等问题,尹某某就诊时未如实申报旅居史,医院未严格执行风险筛查,导致后续交叉感染。 -
冷链输入风险常态化
大连多次疫情均与冷链物流相关,提示港口城市需建立“人物同防”长效机制,需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全面消杀、从业人员定期核酸筛查等措施。 -
流调效率与精准防控
辽宁两地通过“大数据+网格化”流调,24小时内锁定密接者超千人,但农村地区流调力量薄弱的问题仍需改善,未来需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辽宁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的溯源结果,既揭示了冬春季节疫情反弹的压力,也展现了快速响应机制的有效性,沈阳、大连两地的防控经验表明:早发现、早隔离、精准管控仍是阻断疫情扩散的关键,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公众仍需保持警惕,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