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个别地区防疫工作中出现的疏漏,部分舆论将矛头指向了流动中的游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对此发表评论,指出“防疫百密一疏不应迁怒于游客”,这一观点切中了当前疫情防控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巨大的防疫压力下,如何平衡严格管控与人文关怀,如何对待因不可控因素而卷入疫情传播链条的个体,考验着一个社会的理性与温度。
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中国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民众的高度配合,构筑了相对严密的防控体系,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冠病毒(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和传播速度,任何防控体系都难以做到绝对的“万无一失”。“百密一疏”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是面对狡猾病毒时难以完全避免的风险,将因极偶然的、非主观故意的防疫漏洞所引发的传播,简单归咎于某一位或某一群游客,不仅于事无补,更可能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
迁怒于游客有失公允,忽视了防疫的系统性责任,疫情防控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涉及检测、流调、隔离、管控、信息传递等多个环节,游客作为流动个体,其行为通常是在遵守既有防疫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他们按照规定进行了核酸检测、持有绿码,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传播节点,其本身也是疫情的受害者,将系统性的风险集中归责于个体,模糊了防疫主体责任,可能掩盖真正需要改进的流程短板和管理漏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在出现问题时首先审视系统防御的坚固性,而非急于寻找“替罪羊”。
网络上的指责与非理性攻击,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回顾过往几轮疫情,一些确诊者的流调轨迹公布后,其个人隐私被曝光,生活细节被过度解读,甚至遭受网络暴力和现实歧视,这种“污名化”的倾向,可能导致部分有症状者因害怕被指责而不敢及时上报,反而增加了隐匿传播的风险,与防疫的初衷背道而驰,胡锡进所强调的“不应迁怒”,正是呼吁社会保持理性和善良,避免让抗疫情绪异化为对同胞的伤害。
这种“迁怒”逻辑若成为风气,将损害社会的凝聚力与互助精神,疫情之下,人人都是防线,人人也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今天是“他”被指责,明天或许就是“我”,一个充满指责与对立的社会氛围,会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削弱共同抗疫的集体认同感,我们倡导的是“同舟共济”,而非“人人自危”,对于在防疫过程中出现疏漏的地区或部门,公众的监督和批评是必要的,但这与针对无辜个体的攻击有本质区别。
胡锡进的发声,其深层价值在于引导公众将注意力从情绪化的指责,重新聚焦到如何科学、精准地完善防控体系上来,面对“百密一疏”,正确的态度是: 第一,快速响应,补上漏洞。 一旦发现破口,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加强流调追踪,升级管控措施,确保漏洞被迅速填补。 第二,科学溯源,厘清责任。 客观调查疏漏产生的具体环节,是技术局限、人为失误还是制度缺陷?在此基础上依法依规追责,并推动制度优化。 第三,加强沟通,透明信息。 及时、准确、公开地发布疫情信息,解释防控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争取公众的理解与配合。 第四,秉持人道,关爱个体。 对于所有感染者、隔离者、滞留游客,应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生活保障和心理支持,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归根结底,抗疫不仅是与病毒的斗争,也是对公众理性、社会包容和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我们需要的是构筑一道既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防疫长城,力度体现在科学精准的管控措施上,温度则体现在对每一位守法公民权利与尊严的保障上,正如胡锡进所言,不应因“百密一疏”而“迁怒于游客”,这既是一种政策执行的理性提醒,也是一种社会心态的善意倡导,在通往最终胜利的道路上,团结、理性与包容,始终是我们最可依赖的力量。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胡锡进:防疫百密一疏不应迁怒于游客和胡锡进最新评论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