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苗以破纪录的速度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全世界都仿佛看到了终结疫情的曙光。“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成为最响亮的口号,随着变异毒株的涌现,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人或新闻报道中传来这样的消息:“真没想到,打了三针疫苗,还是中招了。”这种在完成疫苗接种后发生的感染,医学上称之为“突破性感染”,这一现象不禁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失望,甚至对疫苗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打疫苗依然感染”这件事?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纠正一个认知误区:疫苗的终极目的,并非百分之百地阻断感染。
在理想的状况下,我们期望疫苗能提供“ sterilizing immunity”( sterilizing immunity ),即完全防止病毒在体内立足和复制,从而实现绝对的保护,对于许多呼吸道病毒,包括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要实现这一目标极为困难,疫苗的核心作用,更准确地说是 “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使其在遭遇真实病毒时,能够快速识别、高效反应,从而将病毒的危害降至最低。 我们可以将疫苗比作一件防弹衣,而非隐形斗篷,它不能让你“隐身”从而完全避开子弹(病毒),但能在子弹击中你时,极大地保护你的要害,避免致命伤。
看待疫苗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不应仅仅是“是否感染”,而更应是 “是否发展成重症、是否需要住院、是否导致死亡” ,大量真实世界的数据反复证实,现有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效力,即使面对奥密克戎等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异株,疫苗接种者发展成重症的风险,也远低于未接种者,那些“打了疫苗依然感染”的案例,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如同经历了一场普通感冒,这正是疫苗在背后默默发挥保护作用的明证。
为何会出现“突破性感染”呢?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这是导致突破性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原始新冠毒株与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及其亚系,在抗原性上已有了显著差异,这就好比我们的免疫系统原本通过疫苗认识了病毒的“旧照片”,而病毒却已经“整容”并换了“新装扮”,使得免疫系统的识别难度增加,从而更容易发生感染。
- 疫苗保护力的自然衰减: 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的疫苗,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下降,接种半年或一年后,体内的中和抗体滴度可能已不足以在病毒入侵的第一时间就将其完全清除,这就为感染提供了窗口期,这也是为何需要接种加强针(第三针、第四针)来“唤醒”和增强免疫记忆的原因。
- 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疫苗产生的保护效果,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等,在接种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较弱,因此他们也是突破性感染和重症风险相对较高的群体,更需要加强针的保护。
- 暴露于高病毒载量的环境: 即使体内有抗体,如果长时间处于密闭、拥挤、高浓度病毒的气溶胶环境中,如同经历一场病毒的“饱和攻击”,依然有可能被感染,疫苗无法提供“金刚不坏之身”,做好个人防护始终是重要一环。
面对突破性感染,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态度上要理性,不恐慌、不质疑。 认识到突破性感染是疫情防控中的正常现象,不必因此陷入“疫苗无用”的悲观论调,疫苗是我们手中最强大、最有效的武器,这一点从未改变。

策略上要科学,及时接种加强针。 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策略也在动态调整,针对主流毒株的多价疫苗(如奥密克戎特异性疫苗)能提供更精准的防护,按照权威建议,及时完成全程及加强免疫,是维持体内免疫防护水平的关键。

行为上要坚持,不放松个人防护。 疫苗与公共卫生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注意通风)是相辅相成的“组合拳”,而非二选一的关系,在病毒高传播期或身处高风险场所,即使已完成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减少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接种或无法接种的脆弱人群。
“打疫苗依然感染”这件事,更像是一个提醒:我们与病毒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而非一场可以一劳永逸的歼灭战,它揭示了病毒的狡猾与善变,但也恰恰凸显了疫苗在“保基本、兜底线”——即防重症、防死亡——方面的基石性作用,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疫苗这一利器,而科学的精神则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认知,以动态、辩证的视角看待疫情发展,放下对“零感染”的执念,聚焦于“低危害”的目标,我们才能更从容、更坚定地走在与病毒共存的道路上,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希望通过本文,你能对打疫苗依然感染和打疫苗依然感染怎么办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不妨点个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持续关注本站,解锁更多实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