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进口车厘子在外包装或表面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许多消费者担忧:这样的车厘子是否安全?还能吃吗?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权威机构观点,为您详细解析这一问题,并提供实用的食品安全建议。
事件背景:为何车厘子会检测出核酸阳性?
车厘子核酸检测阳性的案例多发生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环节,2021年初,江苏无锡和河北石家庄等地曾报告进口车厘子表面样本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这主要是因为车厘子在采摘、包装、运输过程中可能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人员,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如冷链运输)存活时间较长,因此进口水果可能成为病毒的“载体”。
核酸阳性不等于具有传染性,核酸检测检测的是病毒的基因片段,而非活病毒,这些片段可能来自已失活的病毒残骸,无法复制或感染人体,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控中心均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通过食物传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食源性感染的风险极低。
科学解析:吃车厘子会感染新冠病毒吗?
从科学角度看,食用核酸检测阳性的车厘子导致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如下:
-
病毒存活条件苛刻:新冠病毒需要特定宿主细胞(如人体呼吸道细胞)才能复制,在车厘子表面,病毒会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迅速失活,研究显示,在室温下,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通常仅为数小时至几天,而在水果表面更短。
-
消化系统不是主要感染途径: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而非消化道,即使少量病毒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也会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难以引发感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曾表示,新冠病毒经消化道感染的风险极低。
-
剂量与感染关系:感染需要一定数量的活病毒(即“感染剂量”),车厘子表面即使有病毒残留,也远低于可能引起感染的阈值,经过运输、储存和清洗,病毒载量会进一步降低。
-
权威机构观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表示,消费者因接触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全球多国(如美国FDA、欧盟EFSA)也强调,食品不是新冠病毒的传播源。
实用建议:如何安全选购和处理车厘子?
尽管风险低,但消费者仍应采取科学防护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
选购时注意来源:优先选择正规渠道(如超市、电商平台)购买车厘子,关注产地和检疫信息,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无检验证明的进口水果。
-
彻底清洗和消毒:
- 用流动清水冲洗车厘子表面,去除污物和潜在污染物。
- 可使用食品级消毒剂(如稀释的果蔬清洁剂)浸泡5-10分钟,再用清水冲净。
- 注意:无需用酒精或消毒液直接喷洒,以免化学残留。
-
处理时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车厘子前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可佩戴手套处理外包装,并及时丢弃。
-
烹饪或去皮食用:新冠病毒不耐热,加热至70℃以上即可灭活,若担心,可将车厘子用于制作果酱或烘焙食品,直接食用时,去皮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
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的关键。
社会影响与理性看待
车厘子核酸检测阳性事件反映了疫情防控的严谨性,但也引发了不必要的“食品恐慌”,2021年,此类新闻导致车厘子价格暴跌,果农受损,专家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检测结果,避免过度解读,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检验和溯源管理,例如实施“熔断机制”(暂停疫情高发地区产品进口),以保障供应链安全。

车厘子核酸检测阳性并不意味它具有传染性,科学证据表明食用风险极低,通过正确的处理和烹饪,消费者完全可以安心享受车厘子的美味,在疫情常态化下,我们应相信科学,做好防护,而非盲目恐慌,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疫情防控需要科学态度,而非过度反应。”让我们用理性守护健康,用知识驱散疑虑。
参考文献:
-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病毒与食品安全指南》
- 中国疾控中心《冷链食品防控技术指南》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解读
